產業基地裡,脫貧戶就近務工,增收又增效讓他們笑容滿面;移民新村裡,花紅柳綠、整潔有序,優美的環境鋪展鄉村振興新姿;黨羣服務中心內,工作人員認真解決百姓訴求,“五好社區”創建讓搬遷羣衆的獲得感更強。
行走在太行山腹地的山西省長治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呈現出來的是一派產業興旺、村容整潔、活力滿滿的喜人景象。
爲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長治市持續加大後續扶持力度,以夯實產業基礎爲支撐,以推進人居環境衛生整治爲載體,以強化服務功能建設爲依託,實現了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生態好;組織強、社區暖,讓廣大易地扶貧搬遷羣衆搬出好日子,遷出幸福來。
產業興 百姓富
盛夏時節,正是優質旱地西紅柿上市的時候。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店上鎮的旱地西紅柿種植園區裡,菜農忙碌、車輛穿梭,一車車紅彤彤的旱地西紅柿裝車待發,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家住店上易地搬遷安置區的脫貧戶王志紅,從來沒像現在這樣高興過。他在店上易地搬遷安置區種植園區承包了20多畝土地,種植旱地西紅柿、豆角等蔬菜,旺季每天能賣出3000多斤蔬菜,收入4000多元。
“累是累點,但收入不錯,值得!”42歲的王志紅,4年前從壺關縣店上鎮西坪村搬遷到安置小區,告別昔日生活的家園時,還擔心到了新地方該如何生活。令他沒想到的是,離安置小區不遠的地方便是有名的旱地西紅柿種植基地,搬遷戶不但可以在基地務工,還可以承包經營其中的耕地。
4年來,王志紅從參加實用農技培訓,到在基地務工,再到承包耕地獨自經營,靠勤奮好學不但脫了貧,還成爲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楂橀泟鐩撮涓秺8鏈堝紑鑸��杞昏鐣呮父宸ㄤ汉涔嬫墜銆佷細瀹夊彜鍩庨瀹挎湁鎰熷崌绾э紒骞跺畨鎺掍細瀹夊疄鏅
長治市通過突出產業就業支撐,夯實後續扶持基礎,讓像王志紅這樣的搬遷羣衆穩得住、能就業、逐步能致富。
與此同時,長治市還通過開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等各類技能培訓,完成對11129名易地搬遷羣衆的培訓工作,使199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在產業發展上各有特色、基礎穩固,使搬遷羣衆技能傍身、逐步致富、安居樂業。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走進位於武鄉縣豐州鎮佳惠小區的佳燦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燦服飾)製衣車間內,縫紉設備有序運轉,工人們正在熟練地進行成衣加工。
“從家裡出來幾分鐘就到車間了。我在這裡上班快4年了,守着家工作,每天也不耽誤給上學的孩子做飯,家裡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了。”正在縫紉機上飛針走線的程麗萍說。
今年35歲的程麗萍是河北人,多年前嫁到了武鄉縣。進製衣廠務工之前,她一直在家裡照顧老人和孩子。2019年,佳燦服飾扶貧車間落戶小區,他們優先招聘村裡的搬遷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爲搬遷戶的程麗萍主動報了名,成爲一名車間工人。
寰蒋Surface鍙戝竷浼氬墠鐬伙細鍙屽睆Andromeda涓嶄細浜浉
“我現在一個月工資2000元左右,不出遠門就能掙上錢,工作家庭兩不誤。”言語間,程麗萍表現出對當下生活的滿意。
產業興、百姓富。據統計,近年來,長治市投入1.8億元用於易地扶貧搬遷羣衆的後續產業扶持,建設產業園區15個、幫扶車間23個,開展技能培訓17226人次。在政策的加持下,一個個優勢產業迅速崛起,一個個幫扶車間茁壯成長,一個個家庭致富有方。
鄉村美 生態靚
太行1號旅遊公路穿村而過,四面八方的遊客蜂擁而至,農家樂裡生意火爆……這一切都讓平順縣東寺頭鄉門樓村安置小區住戶王小軍笑得合不攏嘴。
“每天都有遊客,收入十分可觀。能不高興?”王小軍原本住在門樓舊村,那裡羣山環繞、交通不便。2019年,門樓村實施整村易地扶貧搬遷,王小軍和鄉親們一起搬遷到了安置小區。
涓婂崍9鐐癸紒浜庢牴浼熼�忛湶閲嶈淇℃伅锛屾伃鍠滃ぉ娲ユ触闂ㄨ檸锛屾姹変笁闀囬夯鐑︿簡
門樓村的安置小區非常“別緻”。在剛剛入住之時,每戶的房子都只有一層,但在房頂上還特意留着能夠繼續施工的茬口。原來,村委會考慮到安置小區緊鄰旅遊公路,這裡是發展農家樂的好地方,所以他們留下了茬口,以便將來老百姓自己加蓋二層使用。
當初的設想如今成了現實。村裡的羣衆依靠發展特色種養致了富,紛紛加蓋起二層小樓,發展起了農家樂。與此同時,村裡還多方籌措資金,不斷完善移民新村的基礎設施,對環境衛生進行大整治,並且蓋起了快捷酒店。
如今,走進門樓新村,綠樹掩映、鮮花繁盛,整齊的房屋與良好的生態融爲一體,讓這裡成爲遠近聞名的旅遊村。
中國要美,農村一定要美。長治市在奮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落實的過程中,特別重視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三年來累計投入資金4452萬元,用於鄉村風貌的美化。同時,引導有條件的易地扶貧搬遷村對舊村進行開發利用,讓鄉村能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暑假來臨,壺關縣的鳳凰山莊空前熱鬧起來。這裡的窯洞民俗、篝火晚會、動物樂園、跑馬場等項目深受周邊遊客青睞,帶孩子們來這裡打卡成爲不少家長的選擇。
8.0鍒嗐�婇暱鐩告�濄�嬫垜鎯崇鍙嶆淳锛佹潹绱獉鍋ユ澶湁CP鎰燂紝鍊煎緱涓�杩�
鳳凰山莊所利用的場地,是壺關縣集店鎮嶺東村的舊址。原來的嶺東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裡的老百姓大多住在破舊的窯洞裡,靠種幾畝薄田度日。
鑾痉绾砐BB鐤嫍浠婂紑鎵� 闃茬柅澶т娇婊″▏濮ㄥ嵎琚栨墦绗簲鍓�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時,縣裡將嶺東村新村搬遷和舊村利用一體考慮。他們引進旅遊開發公司,對舊村的基礎設施加以改造升級,把破舊的窯洞修繕一新,開闢了種植體驗區、動物養殖區、民宿區、研學區等功能區,使一個瀕臨荒廢的村莊呈現出了勃勃生機。
集店村脫貧戶李秀紅在離家不遠的鳳凰山莊上班,每個月有近3000元收入。“新村和舊村離得不遠,村裡的老百姓能在山莊上班,年底還有分紅。這裡離長治東高速出口很近,來遊玩的人很多,主要是生態好、環境好。”李秀紅說。
和嶺東村一樣,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堖村在實施整村易地扶貧搬遷後,一方面挖掘村裡的抗戰歷史發展紅色旅遊,一方面着力恢復舊村生態,完善基礎設施。如今,圍繞關家堖戰鬥建成的紅色教育基地被列爲太行幹部學院延伸教學點。
43宀佽儭鏉忓効棰滃�兼柇宕栧穿婧冿紝鑴歌壊铚¢粍杩樻弧鏄泙鏂戯紝涓庤�佸叕瓒婃潵瓒婃兂锛�
生態靚、鄉村美,老區的不少村莊在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的路子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讓昔日人跡寥寥的村落重新煥發了生機。
組織強 社區暖
夏日炎炎,又到了漂流的好季節。
不久前,沁縣牛寺鄉走馬嶺村泉水漂流河道剛剛修復完工。泉水清澈明淨,遊客迫不及待乘坐橡皮艇,樂享水清岸綠的自然美景,感受入夏的清涼。
瀛橀噺鎴胯捶鍒╃巼浠婅捣涓嬭皟锛佸閾惰鏈変綍褰卞搷锛熷悗缁繕鑳藉啀闄嶅悧锛�
水上樂園、兒童樂園、真人CS、泉水漂流、露營基地、千畝梅杏林……做足“旅遊+”文章的走馬嶺村,吸引了衆多遊客紛至沓來。
涓ぎ缃戜俊鍔烇細涓ラ槻杩濇硶澶卞痉鏄庢槦鍒╃敤鏅氫細鐩存挱澶嶅嚭
置身走馬嶺,人們很難相信,這個文旅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人際關係和諧的村莊,是由周邊的5個村莊合併而來。
地處沁縣、武鄉兩縣交界處的走馬嶺村,原本位置偏、條件差、村民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啓動之後,縣裡將周邊5個村莊集體謀劃,在走馬嶺村建設了安置小區,147戶316名羣衆被安置到這裡。
爲了使搬遷羣衆儘快融入當地生活,村黨支部積極探索“紅色黨建+鄉村旅遊+種植業+電商營銷”模式,深挖茶馬古道、紅色地道等特色旅遊資源,深度開發了綠水青山生態遊、休閒假日親子游、品味鄉愁鄉村遊、追尋足跡愛國遊4條主題旅遊專線,通過發展產業達到了黨建與發展雙推雙促的良好效果。
鍟﹀暒闃熷コ绁炶秴宸ㄥ弻鐞冩瘮鍩哄凹鐐歌 涓嬭韩澶澗娉勫缇為粦褰�
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在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集中安置區黨支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長治市持續實施“黨建、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推進的安置區治理體系,提供一體化、均等化服務保障,使搬遷羣衆更快融入安置區社會。
鍏ㄧ悆鍞竴鎺屾彙锛岄粦闅滈�氳鎴愬姛绐佺牬锛屼粠姝よ埅姣嶇湡姝e彉娲婚澏瀛�
據統計,三年來,長治市投入資金4800萬元,在全市7個5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區同步配套服務設施,做到有超市、有衛生室、有幼兒園、有金融點、有快遞點、有物業管理、有社區服務中心,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在搬遷規模較小的安置區,依託遷入村原有的教育、醫療、文娛資源,全面保障搬遷羣衆就近就醫和適齡兒童就近上學。
2.0T椴查箯鍔ㄥ姏鍏ュ満锛岃壘鐟炴辰8楂樿兘鐗�12.99涓囧厓璧蜂环
家住平順縣同興苑小區的脫貧戶竇貴中,因遭受車禍,夫妻兩人臥牀不起,生活陷入困境。社區“兩委”積極發動黨員爲其籌集愛心捐款4000餘元,駐區工作隊也及時上門瞭解情況,爲其申請輪椅,並協調村裡爲其申請納入監測戶,相關部門也多次上門慰問,使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咱一個‘外來戶’能夠得到組織的關心,心裡暖着呢!”竇貴中說。
同興苑小區是長治市建設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功能配套最完善的易地搬遷縣城集中安置小區,安置着來自平順縣11個鄉鎮113個行政村的915戶3420名脫貧羣衆。爲了讓搬遷羣衆儘快融入當地社會,社區黨支部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提升能力爲抓手,科學佈局公共服務設施,制度化管理社區事務,多元化促進融入,實現了“小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黨員先鋒引領、羣衆廣泛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2020年,同興苑小區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被國家發改委評爲“美麗搬遷安置區”。
武鄉縣佳惠小區是該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他們不斷強黨建,促引領,以“實現小心願、排查小隱患、控制小苗頭、調處小糾紛、辦理小事務、整治小環境、收集小信息、解決小問題、推進小宣傳、提供小服務”的“十小工作法”,切實幫助搬遷羣衆解決實際困難,得到了羣衆的一致讚譽,他們探索出來的基層治理模式也被推廣到全縣。
沃野繪新景,鄉村譜新篇。如今,勤勞善良的太行兒女,正在此方熱土上描繪着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生態好,組織強、社區暖的嶄新篇章,努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意氣風發邁向鄉村全面振興的美好未來。(作者:羅列、姜曉武、馮波 山西省鄉村振興局)